校园动态 学校概况 教学管理 教育科研 德育之窗

信息详情

“外来务工人员集聚区域小学课堂教学适宜性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发布时间2019年6月27日]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立项)                  课题编号:192004204

外来务工人员集聚区域小学课堂教学适宜性实践研究

                       昆山市蓬朗中心小学校

                         课题主持人:许  强  熊卫珍

一、课题的提出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在发生变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人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但无论何时教育都应指向学生,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最终达成学生的成长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据统计:昆山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0.21%,是全国外来人口最多的县级市。我校地处昆山最东面,太仓、嘉定交界处,近年来,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并且在逐年增加。这些学生来自不同地域,涉及十几个省份,因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等原因,在道德行为、心理素质、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困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切实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现代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学校课程实施的主渠道。课堂改变了,学校教育才会改变;课堂优质,学生才会优质;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新;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如何使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学习、和谐发展,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素养,是我们一直思考、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外来务工人员集聚区域: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经济发达地区,为当地经济建设作贡献。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来自全国各个地方,他们的学历层次水平不一,生活习惯、道德水准、行为习惯、家庭教育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我校是一所乡村公办学校,地处与外地、外省交界地区。学校所在学区内,本地居民的原有住房都拆迁了,每户居民手中几乎都有三四套商品房,这些住宅房大部分被外来务工人员购买或租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集聚区域。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多数由于文化程度不高,或从事个体,或在本地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事低端工作。他们的子女被称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对待学习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各方面差异很大。目前学校就读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70%以上,并在逐年增加。

课堂教学适宜性:适宜:含有“合适,相宜”的意思。课堂教学是指以班级授课制为表现形式,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为目的,由相对固定的教师和学生在相对稳定的时间和相对固定的空间内,围绕特定的教学内容进行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适宜性是课堂教学与学生的适宜性。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方法、教学评价方式等教学要素,适宜于学生的学习特点、知识构建、情感需要。

    外来务工人员集聚区域小学课堂教学适宜性,是结合学校实际,基于学区内外来务工人子女就读比例大,学生的品质、习惯、基础、能力等差异大的现状,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结合学科教学特色,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类型、学习需求和发展水平,进行适宜性的目标预设、课堂组织、教学评价等,使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1)美国幼儿教育发展协会针对于幼儿发展提出了DAP(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发展适宜性教育),倡导尊重儿童自身发展规律,对其进行适宜性教育,使儿童在不断进行适宜性实践和完成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中发展成长。1987年美国NAEYC提出了“发展适宜性”的概念,进而进行了“发展适宜性实践”的立场声明。随着研究的深化,发展适宜性教育理念逐渐成为美国幼儿教育的指导性思想,并引起了很多国家幼教界的关注,相关的研究与探讨也越来越丰富。至今DAP已经由宏观的幼教理念转向了包括小学在内的各个具体领域的研究。如数学领域的发展适宜性教育、科学领域的发展适宜性教育、特殊儿童群体的适宜性教育、家庭与适宜性教育的联系。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始,也不断对发展适宜性教育进行介绍、解释和思考。还有研究者应用DAP的评价工具,对本国教育进行分析,对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启示。但更多的适宜性教育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将积极理念运用于实践中。教师观念和行为之间,还存在一条鸿沟。相较于幼儿教育,DAP对于国内的中小学领域没有广泛的影响和拓展。

(2)主张平等、民主,强调群体、合作的全纳教育,是国际教育发展的一个总趋势,也是国际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美国、英国都是最早开展全纳教育的国家之一,将教育平等化、民主化的理念融合于其中。英国著名全纳教育专家托尼布思(Tony Booth)认为:“全纳教育是要加强学生参与的一种过程,是要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学校的文化、课程和团体的活动并减少学生被排斥。全纳教育不是仅针对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应是指所有儿童。”中国对于全纳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最初关注的是特殊儿童的教育。后来,把从探讨特殊教育领域的问题转到解决普通教育的问题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袁益民说,全纳教育并不是指某一类别的学生,也不是仅仅指残疾学生、移民的孩子、穷人或者其他的一些弱势群体,讲的是所有的人、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优质的教育,充分考虑到不同孩子的不同需求。

(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达地区出现的新群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也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问题。很多研究人员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撰写了很多专著报告论文。国家也很重视他们的教育问题,摸索出台了不少政策,对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有很大的改善。但是,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本地学校带来的学校教育教学困扰及具体的实践研究还比较少。

2.研究的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随迁就读的教育问题,解决因生源多样性、学生层次水平差异大带来的课堂教学困扰,在实践研究中,探索适宜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理论体系,体现了教育的民主与公平,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均衡发展,有利于学校办学品质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化的发展,对其他相同类型的区域、学校有借鉴意义。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研究目标

课题的实施,旨在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通过适宜的教学目标预设、课堂结构设计、教学评价、作业布置等手段,构建适宜学生学习现状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让每个学生得到适合自身的发展的目的。

(1)培养一支适应课堂适宜性教学的师资队伍。

(2)构建一套适宜学生学习现状的课堂教学模式。

(3)促进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2.研究内容

(1)外来务工人员集聚区域小学生课堂学习现状调查分析

这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前期重要工作。以班级为单位,根据平时课堂观察,设计师生问卷调查,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对学生差异、需求和发展情况进行成因分析,对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学不相适宜问题的调查分析,形成研究报告,为后期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并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弹性小组,以便开展同步学习与异步学习。

(2)基于学生学习现状的适宜性教学目标设计研究

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现状,同一班级内,设计由较低到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指向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针对各类学生的学习可能性,适应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如班级学生分三个层次,定三个目标,分四个层次,定四个目标……

(3)适宜性的课堂教学结构变革及实施研究

适宜性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基于学生课堂学习现状及多层次教学目标来设计的,借鉴复式教学形式,实行差异化教学,教学环节短频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互动学习。如采用“合—分”式课堂教学结构,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又有兼顾个体的“分”,既有统一讲解、答疑,又有分组或独立的教学、自学、合作和个别指导。

(4)多样化的学生课堂激励方式的研究

教师密切关注全体学生的思想动向,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给予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恰当的激励性评价,进行调控和导问,促进他们继续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5)学生课堂作业设计适宜性的研究

布置作业时要丰富作业类型,满足多种需求,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形式、不同数量的作业。对同一道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要求。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向其他层次突破,体现弹性,激发求知欲。

3.研究重点

本课题从我校实际出发,基于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比例大,因区域差异导致学生的品质、习惯、基础、能力等差异大的现状,在课堂实践中进行适宜性实践探索,研究构建一套适合不同类型、层次学生发展的适宜性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以期达到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素养,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个性发展的目的,形成校本特色。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课题以“发展适宜性教育”“全纳教育”“课堂教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采取边实践边总结的方法开展课题研究。

 ①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学生学习现状,了解学生原有学习水平、层次差异、个性需求,为全面开展课题研究提供有效依据。

以课堂为研究主阵地,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通过对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提出假设,兼顾所有学生的学习水平及能力的差异性,制定方案,开展实践研究,进行反思调整。在“学、研、践、思”中构建适宜的课堂教学模式。最终完成研究报告及相关研究成果,并推广运用研究成果。

2.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的时间定为四年。

(一)研究准备阶段(2018年3月-2019年4月)

(1)选题讨论、申报、设计方案。(2)成立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探讨。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9年5月-2021年8月)

(1)完善课题方案,落实子课题,进行课题研究。(2)积累研究资料,阶段小结,并进行调整、充实,形成阶段性成果。

(三)研究总结阶段(2021年9月-2022年6月)

(1)汇总资料,总结经验,撰写结题报告,整理课题研究成果。(2)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3.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理论、收集信息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等。本课题主要搜集发展适宜性教育、全纳教育、课堂教学教与学、课题研究与管理等相关学术理论。

(2)调查研究法:课题研究之初,调查学生学习现状,了解班级学生个性需求、学习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缘由及提高的可能性。并对研究过程中的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3)行动研究法:教师作为研究者,着重在自然状态下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现场研究,从事实本身寻找其意义,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首先通过课前目标预设、课堂过程设计、课堂实践、课后反思,多角度地展现事件的发生与解决过程。其次通过实践与反思将所有的教学行为赋予理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让教师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能,形成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行动研究法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是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

    (4)个案研究法:通过选取典型的教学事件展开,围绕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研究,不断总结与反思,进一步提出建议,形成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教学案例集。

六、研究的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遵循“DAP”及“全纳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追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关注课堂上所有学生的发展,寻找适宜本校学生“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课堂教学结构模式,让学生处在“最近发展区”学习,满足课堂上不同个性学生的需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最终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2.可能的创新之处

(1)本课题的研究关注适宜性教育,关注教育的公平,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尊重个性差异,满足个体需求。密切结合学校实际,解决因地域差异等带来的学生素养参差不齐的教育困扰,让每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新的学习环境,受到良好的教育,为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奠定基础。

(2)本课题的研究立足课堂教学实践,采用边实践边研究的方式,探索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让不同层次、水平、个性学生得到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有利于课题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3)本课题的研究立足学校实际,解决因社会发展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困扰,对推动学校的发展、地区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课题成果推广后对其他相同区域及学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七、预期的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

(限5项)

外来务工人员集聚区域小学生课堂学习现状调查分析

调查报告

2019.6

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活动展示

2019.9~2021.6

“外来务工人员集聚区域小学课堂教学适宜性实践研究”中期成果

学术报告

2020.12







最终成果

(限3项)

“外来务工人员集聚区域小学课堂教学适宜性实践研究”教学案例集

汇编

2021.6

“外来务工人员集聚区域小学课堂教学适宜性实践研究”论文集

汇编

2021.12

“外来务工人员集聚区域小学课堂教学适宜性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学术报告

2022.6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顾问组:苏州市教科所、昆山市教科室

课题组组  长:许  强

课题组副组长:顾永解  熊卫珍

课题组成  员:陶庆龙  徐  青  杨丽莉  王建明  陈  嵘  罗春献  吴明珑 

沈明亮  王莉娜  曹遴凌  顾维洁及全体教师

九、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团队

课题组核心成员教育教学管理及学术素养高,均有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其中2位昆山市学科带头人,1位昆山市学术带头人,均有核心参与市级以上规划课题研究的经历,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较好,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均有市级及以上公开课教学经历。

课题组成员均是学校的校级、中层领导及教研科研骨干,勤、研、善、教,有较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有较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和学科教学水平,都在教学第一线,有着课题研究的主阵地和充裕的时间保证。

因此,本课题组具备承担该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与科研能力。

(二)研究基础

我校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十一五”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的研究”,“十二五”的“小学课堂教学精心预设精彩生成的研究”,已积累了课堂教学的一系列经验和做法,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奠定了良好基础。

围绕本课题研究我们还做了大量的文献收集工作,对有关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策略等已有了较好的认识,为课题开展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1]梁玉华,庞丽娟.发展适宜性教育:内涵、效果及其趋势[J].全球教育展望,2011,40(08):53-59.

[2]张瑾. 美国发展适宜性实践理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3]黄志成.全纳教育:21世纪全球教育研究新课题[J].全球教育望,2001,(1):51-54.

[4]李高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从全纳教育的视角全纳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9,(4):26-28.

为了确保研究工作顺利实施,课题组聘请了多位专家担任课题顾问指导课题的开展,邀请有关专家作辅导报告,进行实地指导,以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拓宽视野、改进方法、解决问题,稳步推进研究进程。

(三)保障条件

1、注重理论学习。自主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组织教师走出去学习。及时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心得。聘请专家作专题报告,给予理论指导,以保证实验的方向性。

2、加强课堂研究。组织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3、及时反思总结。以札记、论文的形式形成阶段性实验研究成果,撰写实验报告。  

4、充足的资金保障。学校研究决定,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 
温馨提示:
若网站中下载等功能操作无效,请按如下方法解决:
若您当前正在微信中打开本页面,请点击微信右上角的三个点(...) 按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再重复下载操作。